QX50|突破设计美学

2020.03.31
color: rgb(51, 51, 51);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微软雅黑;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25.6px; widows: 1;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当然2009年那一段时期也是各种变种车、跨界车层出不穷的一个年代,这些车型的研发大多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随着消费市场的繁荣以及用车需求和展示形象等等原因,在那段时间产生出了许许多多的跨界车,美国市场尤其如此,同时期的BMW X6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有一些大型跨国汽车集团也是在那个时代生产了各式各样的变种车型,然而他们中的许多车型目前要么多年未有换代后继车型推出,有的索性直接终止了这条产品线,那个年代是对设计师最好的年代之一。


设计是为品牌服务的,汽车产业说到底是一个以销售为目的的生产过程,特定的车型总是对应着特定的消费环境,商业氛围,社会潮流等。

,

如何评价全新英菲尼迪QX50的外观?


提及许多英菲尼迪的独特“突破美学”,可以看出:突破并不是设计的结果,而是设计的框架及设计的策略。

全新英菲尼迪QX50引用的是突破的概念,通过设计的手段完美的解决了[兼容]的问题:跨界跑车的SUV车身比例,运动又优雅的造型语言,富有自然元素和极致工业工艺的融合等,达到了设计、产品、品牌的平衡。


与外观设计语言经常提到的「突破美学」不同,在谈论整体产品风格尤其是内饰时,经常提到的是「人性化」这个表述,然而「人性化」是个非常笼统的说法。



什么是产品和设计的人性化呢?



人性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解决突破的手段—平衡。汽车作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最终的使用者是驾驶者和乘客这些自然人,以我理解「人性化」的含义就是要满足人对于产品的需求,满足用户的体验目标。以此观点讨论恰恰又回到了设计的原点,形式与功能的平衡。





 用户对于体验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是「Form」,是视觉的体验




这些体验包含了与功能无关的特征,与风阻无关的曲面,与总布置无关的比例,甚至有时为了修正总布置的比例,这些几乎都可以由设计师来发挥想象。


所有一切的这些工作,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满足对形式美感的极致追求,对产品性格的极致刻画,这些充满张力的线条,流动的曲面并不会对车辆的装备和驾驶性能有什么提升,巨大的双拱形前格栅以及新月形C柱这些视觉符号也并非是因为工程要求。


然而,当你第一眼看到这种设计,你心中或许自发的就会认为这是一辆动力强劲的汽车,原因就在于「视觉性能」就是对产品本身性能的强调和暗示。另外汽车作为工具之外的属性,个性的外在展示等等这些都是视觉体验所包含的内容。






另外一个方面,「Function」功能的体验




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是「人性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甚至在很多产品的设计语言里,这是「人性化」的全部。但是在汽车设计的工作中,如果做到极致的功能化,代价可能就是形式美感的极致丧失。


大家不妨去看看各种汽车赛事中的改装车辆,各种外露的线束,杂乱无章的按钮,纵横交错的钢管,不可否认,这些确实有一些「技术美感」,但却和我们一直谈的消费审美有着巨大差别。


有意义的设计是需要在满足功能和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实现美感的最大化。这也正是设计行业「Form Follows Function,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的真实体现。内饰作为一种和人接触的空间物体,涉及到众多控制和交互系统,以及满足人们对于尺寸和空间的苛刻要求,设计师如果肆无忌惮的挥洒自己的设计创意,很可能带来功能和便利上的巨大损失。


举个例子,SUV产品由于车身总布置原因,仪表台的厚度会自然大于轿车产品,过厚的仪表台会弱化车内的横向空间感,如何在视觉上弱化这种厚度?设计师通过富有层次的仪表台上体、饰条和下体将整个仪表台分为三个层次,然而比较特别的手法是没有过度强调几个层次的平行一致性,通过有变化的曲线提高了座舱的环抱感和视觉在门板特征的延伸感。这种处理方法可以看到和一些德系品牌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考,这种设计的解决方式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功能主义。

 


另外仪表台在保证了上体和饰条左右对称设计,在下体和中央通道的造型特征上,做了向驾驶员一侧包裹划分的设计,既在大的造型特征上强调优雅舒展,又在局部特征上表达了运动和专注操控的语义,通过一个微弱又精确的向驾驶员方向倾斜的「Driver Focus」角度,对于中控区域的视角和中控屏幕的反光问题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改善。这并不是法规上的硬性要求,但体现了设计师和工程师对于驾驶者体验的关注


通过双大屏的设计,有效规避了某些品牌粗暴大屏对内饰整体美感的破坏和对造型风格的禁锢,从人机和操作上来说,分功能的双屏比单纯大屏的信息获取效率及快速操作性上也有优势。


另外作为体现豪华和装饰性的元素,并没有跟风的装备大量的触控或者隐形装备,如球头和扬声器盖板上的独特设计都能体现「工业手工感」的造型特征。


这样体现了在设计潮流的浪潮中,如何冷静的思考,什么是有利于「人」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方案。



实际上我们在谈论全新英菲尼迪QX50这一款车的时候,更多的是谈论英菲尼迪品牌



在这个技术愈发完善愈发同质的时代,设计是产品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差异化又是设计或者品牌成功的基石,而不是盲目的跟风或者模仿学习,尤其是在豪华品牌这个领域,做到不同于世界豪华汽车品牌的设计语言并可以家族化的运用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才是我们要谈论的。





我们对于这些成熟的国际化车企,谈论的从来就不仅仅是它的特征或语言,我们谈论的是对于设计的极致追求和人性化的妥协,我们谈论的是设计背后的品牌和性格。




说到品牌和设计的关系,想借此怀念一下全新英菲尼迪QX50的前代车型,运动SUV的创新者,也是中国的消费者广泛了解的最早的英菲尼迪产品,对于2009年这个时间点来说,是一款非常惊艳的产品。



前置后驱平台,与生俱来的车身比例优势,与过往完全切割的造型语言,没有在前脸的图形上做过多无意义的堆砌,通过极其「不讲道理」的大灯和格栅语言将自己完全跳脱出来,没有追求复杂的曲线,却将曲面的体量感、肌肉感凸显到了极致。


这个在当时那个年代看上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如果以设计的理念来评价的话,没有追求特别的Feature却体现出众的Character。



这是优于当时大部分品牌的一个换代周期的设计理念,甚至可能时至今日这种超前的充满Emotion的造型风格仍然未被超越,这不完全是技术或者说是设计能力问题,这个涉及到设计背后所代表的品牌的勇气和决心。当然这个也是新生品牌必须要作出的决断,消费者在那样一个年代为一个新鲜品牌买单,是要有充分理由的。


上一篇: 发现大美风物 2020年路虎“发现无止境”第八季即将启程

下一篇: Q50L的“两面派”